相關介紹

1913年台北廳長井村大吉與北投鐵路

北淡線鐵路於明治34年(西元1901年)8月通車,軌道跑的是蒸汽火車,當時只有臺北車站、圓山站、士林站、北投站與淡水站等5個車站,因為交通便利,來北投洗溫泉的人也越來越多,從而也帶動了週遭旅館業的興盛。

明治43年(西元1910年)秋天,時任臺北廳長的井村大吉,為了讓北投成為一個大的遊憩區,首先計劃興建「北投溫泉公共浴場」,隨後於大正2年(西元1913年)6月該浴場完工的同時,也興建了北投公園,在北投地區進行了劃時代的改造事業。

大正4年(西元1915年),為擴大服務臺北市民休憩的需求,也就是北投溫泉與大屯山一帶的旅遊交通供不應求,日本政府乃自北投站興建一條前往溫泉區的鐵路,於同年4月1日完成新北投支線鐵路,即俗稱的浴場線,並逐年引進6輛「汽動車」加入營運,設置新北投火車站,讓旅客可以從北門站〈1923年廢站〉搭車直達新北投,更進一步地促進了北投地區的繁榮。車站站址就在北投公園大門口,於開設時稱為「新北投乘降場」,後來才改成「新北投驛」,從此也有了「新北投」的地名,新北投因地處臺北市近郊,交通便利,乃逐漸發展成為臺灣北部重要的溫泉遊樂區。

第一代新北投車站的建築造形,與早它約八個月落成的北門車站頗為相似。1937年時,新北投火車站的建築依原式樣向北端又擴充了三分之一的面積,重建後的新北投大站房,因屬支線終點站,而非中途過站,所以站房設計成『丁』字形,也就是上頭的一橫代表車站建築,中間的一豎則是鐵道與月台的方向,兩者呈九十度交角,此後直到拆除為止,未曾再做重大的變化。